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汇报提纲的通知
你的位置:法律法规数据库_大全—来普法 > 行政法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汇报提纲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汇报提纲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12:43 点击:149 次
字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汇报提纲的通知(一九八六年六月四日 国办发〔1986〕42号)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现将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的汇报提纲》转发给你们,《汇报提纲》中提出的意见、措施,不仅适用于大别山区,对其它贫困地区的开发也有重要参考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发〔1984〕19号)下发以来,各地的扶贫工作有较大的进展,创造了多种脱贫形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许多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尚未有大的改变,全国还有几千万人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领导全体劳动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以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的决心,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贫困地区的工作,使其尽快改变面貌。 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当地人民自己的力量。各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这种扶持应当着眼于提高贫困地区人民依靠科学技术,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能力。 做好贫困地区的工作,必须全面规划,各级动手,重点帮助。要按照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明确的目标,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计划。同时,要继按放宽政策,给贫困地区群众以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在税收、信贷方面,继续给以优惠;在招工、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提倡发达地区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包括与贫困地区联营合办企业等。 为了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工作的指导,国务院已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希望经过全国上下三至五年的共同努力,力争使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使贫困地区的面貌能有显著改变。国家科委关于考察大别山区的汇报提纲(摘要)(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注意用科技开发大别山的指示,由宋健同志带领,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报社、河北省科委、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参加的赴大别山区考察组一行十四人,于三月十日至十九日在河南、安徽两省先后考察了大别山区北麓的八个县、四十多个村镇。随后在安庆市召开了科技开发大别山座谈会。会上传达了耀邦、紫阳、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科技工作要为脱贫致富做贡献的重要指示,并着重就科技开发大别山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工作重点等进行了座谈讨论。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参加了座谈会。三省的同志都认为,这次会议对于提高开发大别山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大别山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增强信心,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大别山地区贫穷的主要原因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于大别山老区人民一直是关怀和支持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方针、各项经济政策调动了山区人民生产致富的积极性。一九八四年以来,中央和三省对贫困山区县进一步给以扶持,使大别山区开始由自然经济逐步走上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开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整个大别山区的贫困面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造成大别山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争严重创伤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深受“左”的危害,山林资源遭到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受交通、信息闭塞和科学、教育事业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尽管近几年有很大改善,但还必须经过努力奋斗才能脱贫致富。 二、在三、五年内解决温饱问题是有可能的 一是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大别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迅速摆脱贫困的积极性,脱贫致富的门路正在逐步打开。尤其是一九八四年以来,随着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贫困群众自愿联合发展商品生产,加快了治穷致富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二是地、县、乡各级领导干部,多数符合“四化”条件,富有进取开拓精神,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我们所到的各县,都制订了各自的计划、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是开始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湖北省组织十几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罗田县,对全县的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并安排了九个试验项目;河南省科学院在商城县开展山区综合开发研究;安徽省在金寨县建立了综合科学实验区,设立“网箱养鱼”示范点,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在大别山区,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关于大别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 在脱贫致富的工作方针和指导思想上,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要改变大别山区的贫困面貌,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山区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政府应该力所能及地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但这种扶持要着眼于扶志、扶本,着眼于提高山区人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能力。 二是让千家万户尽快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利用国家的财力支持,兴办某些县办企业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是必要的,人民也会得到好处。但是,从大别山区目前有很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现实情况出发,当前应把着重点首先放在帮助他们脱贫上。为此,要大力发展户办和联户办小企业,使广大群众能较快地直接得到实惠。 三是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使群众尽快致富,就必须跳出单纯种粮、单一发展种植业的圈子,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组织多种经营。在此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有发展前途的若干优势产业,建立起“技贸农工”、“种养加”一条龙的联合组织,发展加工业。 四是发展横向联系,逐步形成开放体系。应利用大别山东临江浙、山东等沿海地区,西南连武汉工业区的优越地理条件,加强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横向联系,变“封闭”为“开放”。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找出当地的发展市场,避免生产中的盲目性。 四、组织科技开发大别山的几点意见 科技开发大别山,应本着“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做好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上的科学技术工作。 (一)当前要着重抓好近期内能得到重大效益的综合配套的实用技术。开发现成的、有市场需要、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使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增加收益,改善生活,积累生产资金。 (二)下大力气搞好库区的开发利用。搞好库区的开发,对于解决库区人民以致整个大别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库区的开发首先要放宽政策。水库发电等收入,应当提取一部分用作扶持库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同时,还应当允许农民与库区管理部门共同利用水面,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要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网箱养鱼、鱼苗的人工繁殖、防疫、饵料的制作、鱼的保鲜、消除害鱼等技术问题,使农民尽快掌握一套养鱼技术。应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研究库区周围草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协调发展问题。 (三)用科学技术武装乡镇企业。目前,重点应当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一类是开办普及性的培训,使从事实际生产的广大群众,掌握易学、易行的技术;再一类是举办提高班,主要培养技术能手,使他们初步掌握专项生产的规律,指导和带动群众生产。同时,要帮助各县办好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兴办专科学校,为农业、乡镇企业培养人才。对于户办、联户办的小企业,还可通过能工巧匠传帮带的办法,使广大农民掌握技术。 (四)要抓好山区中长期综合治理。要在进一步做好农业区划、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封山育林,保护中幼林成长,进行小流域治理,合理搭配库区畜牧与水产养殖量等,建立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保证大别山的开发利用有足够的后劲,长久不衰。 五、改变大别山贫困地区面貌的几点具体建议 为了在三至五年内使连片贫困的十五个县的贫困农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根据太行山区的成功经验,参照中央讲师团的做法,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从中央有关部委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分赴大别山贫困地区的十五个县开展工作。拟抽调一百五十人,每县十人,与省、区的同志结合,组成开发工作团,分赴各县。工作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人员。时间暂定三年,人员一年一轮换。如在三年内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则继续坚持工作,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二)为了与当地工作协调一致,建议开发工作团带队同志兼任所在县的副职。 (三)要给以适当的财力支持。建议从国家每年对贫困地区的救济、开发等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大别山区的科技开发工作。这笔钱应由开发工作团商地方政府掌握使用。 (四)办好科技示范点。目前,三省的农学院或科学院、农科院均已派出科技人员进山。这项工作应继续做下去,并注意与开发工作团的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做好示范点的综合开发和治理的同时,注意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使更多的贫困农民得到科学技术的好处。 (五)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到贫困地区工作。在专业职务聘任工作中,对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给予特别优惠。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可通过不同形式,对为改变山区面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授勋、表彰。报刊、电台应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使他们的事业得到社会的尊重。 (六)为了将各方资金吸引到贫困山区,加快山区资源开发,解决当地多余劳力就业问题,建议对于外省外地在大别山区投资兴建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一律免征所得税。 免责声明:来普法网站相关法规文件均转载自: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Powered by 法律法规数据库_大全—来普法 RSS地图 HTML地图

合作邮箱:tuolongfei@foxmail.com